转摘自人民日报
人民视觉
编者按:海绵城市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取得了初步进展,会喝水、能存水的“海绵宝宝”越来越多,逢雨必涝的现象有所减少。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设海绵城市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汛期来临、暴雨频袭之际,本报记者近期分赴各试点城市深入采访调查,生态周刊从本期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的亮点、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问题等。
江西萍乡的邓玉梅阿姨在友谊新村小区居住了19年,以往每逢雨季,这一带时常出现积水甚至“看海”的情景。这让她曾经产生过搬家的念头。
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6月1日,萍乡突降大暴雨,10小时内城区降雨量达到100至150毫米。6月中旬以来,萍乡接连遭遇暴雨。包括友谊新村小区在内,老城区完成“海绵体”改造的小区和街道,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顺利通过暴雨的考验。
“下雨出入不用穿套鞋了。打消了搬家的念头,踏踏实实住在这里啦!”邓玉梅说。
作为赣湘水系的分水岭,萍乡境内地势比邻县市高,且无过境河流,天然储水条件差,城区一旦遭遇短时强降雨,易发生城市内涝。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近两年的大力建设,萍乡市区尤其是老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自2016年9月以来,萍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的84个积水点未出现内涝预警,这其中,就有邓玉梅居住的小区。
百姓点赞
4万多名居民不再受内涝之苦
暴雨来袭,在萍乡最著名的万龙湾内涝区,“海景”不见了。往年,每降大雨,万龙湾区域就是一片“汪洋”,附近的市民甚至要划皮筏艇出行。
位于万龙湾地段的萍乡市中级人民法院,4月底完成了海绵工程改造。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降低大雨时雨水淤积,减少面源污染,实现雨水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
“海绵体”把降水全部吸进“肚子”里,地面见不到积水。“简直是天壤之别!”站在改造后的院子里,有人欣喜地说。
老旧小区是萍乡海绵工程改造的重点。萍乡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内的小区已建成近20年,以前小区道路是水泥路面,晴天灰尘大,临近小区道路的住户都不敢开窗,雨天水漫路面,居民出行困难。今年79岁的陈文明大爷说:“以前家里窗户每天要抹两次,鞋柜要备几双雨鞋。海绵工程完成后,窗户几天不抹都还干净,下雨天路面也不见积水。”
小区改造施工初期,陈大爷看到小区路面被挖烂,影响居民出行,与有关人员闹了别扭。可当他看到城区经过海绵体改造的地方旧貌变新颜后,明白了党和政府是在为百姓办实事,便主动配合施工人员拆除了自家的一间小杂屋,为海绵工程让路。
自2015年4月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萍乡市在市区规划了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确立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的地方以及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试点。
因为有“海绵宝宝”在吸水存水,“城市里看海”的景象越来越少。市海绵办提供的数据表明,经过改造提升,不仅43个小区的1.2万户、超过4万名居民免受内涝之苦,而且年节水达到256万吨。萍乡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提升城市品位,让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萍乡市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在今年4月底召开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萍乡市作为先进典型发言,与会领导和专家给出“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正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的高度评价。
内外联动
改革创新破解三大难题
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李南开说,“海绵宝宝”出生长大,经历了三个难关:钱从哪来?如何规划?怎么推进?
三年要建设159个海绵项目,总投资63亿元。对于萍乡这个2016年财政收入才135亿的小城市来说,真的“压力山大”。建设资金成为市委、市政府需要解决的首要困难。
怎么给海绵项目“找钱”?萍乡市变“等靠要中央和省的项目资金”为“多条腿跑步”,对内统筹整合资金,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对外采取PPP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
2016年,萍乡市成功举办“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与78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后,经依法招标,萍乡与中国水电八局、中国铁建大桥局、山东路桥,分别组建PPP项目公司,承担老城区、安源区海绵城市建设运营,引进社会资本,成功破解资金瓶颈。目前,全市海绵项目已完工43个,在建74个,完成投资46.53亿元。
资金解决了,如何规划的问题又摆在萍乡决策者面前。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起初,萍乡本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等部门对这一新理念、新技术知之甚少。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萍乡市引进一家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并积极培养本地技术人员,编制完成了《萍乡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七个规划、三项标准及导则,引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确立了科学的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者们有了底气。在项目实施上,采取了“三个同步推进”的超常规方式:巧打时间差节约时间,同步推进PPP和设计监理招标;有的开绿灯有的亮黄灯,同步推进试点建设协调和监管;让各地都搭个顺风车,同步推进非试点区域项目建设。在非试点区以外的县区各选择一个项目,按照海绵城市标准打造。投资3.5亿元对400余条小街小巷融入海绵元素进行改造提升,改善老百姓畅通出行的“最后一百米”,让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立体推进
全域建设“海绵综合体”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全国没有可循先例。萍乡决策者围绕建设思路、技术体系、项目施工、试点范围等,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
“海绵城市建设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防洪防涝。”市委书记李小豹说,萍乡克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认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五水共治”,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中,而且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少地方面对城市防洪、防涝问题时,采取改善终端排水系统的方式来解决,效果却不明显。实践中,萍乡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从终端处理到系统治理,在全市域、中心城区、示范区3个空间尺度上,分层构建海绵城市体系。
为规避项目散、小、乱给施工建设带来的碎片化问题,以及审批、预算、招投标环节可能遇到的障碍,2016年,他们重新组织系统化项目,从“碎片建设”到“系统打包”,将新老城区159个海绵项目整合为7个项目片区,以PPP项目包的形式整体推进,系统化建设。
试点不是局限在局部,而是全域。在建设过程中,将原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区面积扩展到全市地域范围,非试点区域县区全部按照试点区域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建设。安源区五陂镇还开展了全国首个海绵特色小镇建设。
“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叶华林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我们对老城、新城的海绵建设各有招数。”记者看到,在老城区改造中,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新城区通过科学布局管廊设施建设,控制开发强度,注重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以及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
海绵城市建设,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契机。
萍乡的海绵城市相关产业飞速发展。40多家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产值超过20亿元。
“海绵城市建设,推动了陶瓷建材、管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绵办副主任刘民说,一批海绵产品研发生产企业正在发展壮大,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排管等海绵材料,不仅满足了萍乡本土市场需求,而且远销全国各地。
海绵城市建设是否可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运营维护。记者获悉,萍乡拟成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探索解决运维难题。
能强环保海绵城市陶瓷透水砖链接:https://jxnqhb.1688.com/page/offerlist_83510718.htm?spm=a261y.7663282.0.0.kM2RNF&sortType=wangpu_score